随想杂谈
随笔,记录个人想法

一个迟到的2020回顾总结

2020年各行各业受到疫情的影响应该都比较大,搞科研的也不例外。年初做湿实验的长达一个多月无法正常返校工作,还面临各种进口试剂和实验用品减产和订购周期延长的问题。相比之下我们做生物信息学的算比较幸运的,可以在家远程工作。

在家工作,效率上或多或少会下降。本来计划完成两个基金的撰写,最终权衡精力和概率,放弃了国自然青年,选择了专攻博士后面上。由于我是第一次写基金缺乏经验,理解其中“研究对象”,“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目标”等概念着实让人头大。好在反复修改了几遍本子之后,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深刻了不少。另外为了这个基金,在前期还花了不少时间进行预实验,利用公开数据做了一些数据分析并进行了可视化。一方面证明研究可行,另一方面体现申请人具备完成课题的能力。因为这个基金是以博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最终只让实验室同僚们稍微修改了语言就提交了。

- 阅读完整内容 -

生物信息学就业前景如何、从业人员又当何去何从?

(本文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内容主要针对在企业从事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工作者,不讨论学校和其他科研单位。)

生物信息分析的工作被很多人视为高大上——不需要做实验也能发文章、作为交叉学科门槛比较高、因为高门槛或者沾了IT的光,所以工资待遇相比生物专业其他方向高出不少。但是入行几年或多或少内心都有一些迷茫:这份工作有没有前途、能否做一辈子?自己又如何提高和改变以适应未来的需求变化?我想在此之前应当先思考一下对这份工作是否有正确的认识。

是否真的高门槛?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生物信息分析工作者在刚接触这行时真的觉得门槛挺高的:要学编程,要掌握Linux操作系统,还有眼花缭乱的测序数据、文件格式和对应的分析软件(还很难安装)。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我认为从技术水平上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有别于刘小乐教授对“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分级):

- 阅读完整内容 -